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杨团:探索多场景、多角度的中国“大公益”新模式
北京6月10日电 (宫宏宇)“玉树儿童福利院40名孩子的北京行展示了民族地区青少年纯真、自信的精神风貌。活动也展现出,无论地域、民族,中国孩子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,活动展示了中国对基本人权的有力保障。”
6月8日,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杨团在“汇聚爱心 传递温暖——民族地区青少年公益活动研讨会”上发言时如是表示。
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杨团。李太源 摄
“三江源·北京情·中国心——青海玉树藏族青少年北京行”公益活动由中国新闻社、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、北京援青指挥部主办,中国新闻网承办,中新公益协办。
在杨团看来,这次“青海玉树藏族青少年北京行”的成功也是中国“大公益”的成功。
“按西方的讲法,公益就是民间公益,不是政府公益。但中国的公益不一样,有一些东西是不同的。”杨团认为,中国的“大公益”一定是社会的、民间的和政府共同合作的“大公益”,不管是扶贫还是乡村振兴,其实都是大家共举的。公益活动的意义不仅是社会、企业和基金会的,也不仅是大学的,而是所有的部门,所有的单位和机构,也包括传媒行业的。中国的公益是中国大家庭的公益,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公益。“青海玉树藏族青少年北京行”中所有的参与方都是有家国情怀的,都积极主动地奉献着最大的能量。
“这场活动它是一个全方位的公益。它是项目公益、是传播公益,更是多家共同组织、共同参与,甚至共同策划的,它很有可能在创造一种中国自己新的公益模式。” 杨团说,这次活动是媒体“国家队”参与社会公益的积极实践。
本次活动中,媒体记者全程跟随,制作了大量优质的传播产品,在海内外引发热烈反响。
对此,杨团表示,好的新闻传播一定是基于内容的。“公益不是僵化的,公益活动从来都是能够动人心弦、情景交融的,都应该是多角度互动的,都应该是文化的、教育的、具有感召力的。”
杨团提到,“怎样做好公益传播,对于主流媒体来说,可以从这次活动的成功当中总结经验。作为‘国家队’,站位和宣传主题可能是最重要的。主题选好了,就能够激发所有参与人的热忱和家国情怀,所有人都愿意无私地去奉献他们自己的力量。”
“用好的主题,精心策划,可以统筹多方力量。这样做不但可以引领公益传播的方向,还可以创造探索多场景、多角度的中国‘大公益’新模式,推动实现‘大团结、大合作、大公益’。”杨团表示。(完)